2012 年 1 月 10 日

讓世界航運有"中國標準"

2010年4月27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勞模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在為全國勞模、上港集團高級工程師包起帆頒獎時,曾關切地詢問他有關領銜制定國際標準的情況,並囑咐他要把國際標準做好。包起帆帶領的團隊不負胡總書記的囑託,如今,該項工作終於塵埃落定。在歐美國家長期把持"遊戲規則"制定權的世界航運界,終於有了中國標準。

2011年12月29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與交通運輸部聯合宣布,經過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最後一輪投票獲得通過。 《ISO:2011集裝箱-RFID貨運標籤系統》國際標準(以下簡稱"集裝箱國際標準")於2011年11月30日已由ISO在日內瓦正式頒布。

"該標準是物流、物聯網領域第一個由中國專家發起和主導的國際標準,是中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最終上升為國際標準的成功探索,也是我國交通運輸系統首次登上領銜制定國際標準的舞台。"包起帆驕傲地說。

科技開創新時代

長期以來,在集裝箱海運中運輸過程不透明引起的交貨期延長,及運輸安全事件時有發生,讓眾多航運企業如鯁在喉。經過5年的反复實驗改進和不懈努力,包起帆帶領的中國團隊,終於研究成功了"集裝箱RFID貨運標籤系統"。該系統為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問題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該系統是一種以集裝箱為跟踪目標的"物聯網"。集裝箱鎖扣上掛有電子標籤,當​​集裝箱被非法打開後,系統平台在網頁上實時報警,同時發送郵件報警和手機短信報警,及時通知貨主及相關人員。發貨點、碼頭吊機、收貨點等處均有讀卡裝置,系統平台與海上船舶、道路運輸卡車信息平台的對接,實現了集裝箱運輸的全程實時跟踪。

用戶可通過網站查詢、郵件查詢、手機短信了解集裝箱在供應鏈各個節點的時間、地點和路徑。這樣,相關方就能追溯物流全過程,界定責任者,適時調整供應鏈計劃(例如停止發貨、改革路線、重新供貨),通過"陽光物流"來提高運輸質量、效率和效益。

包起帆告訴記者,集裝箱國際標準源於他提出的用​​RFID技術來監控集裝箱物流安全的想法。而後,他又把互聯網技術、無線數據通訊技術融入其中,經過反复的實驗改進,使得整個物流從過去的被動告知到了現在的主動感知,是一個重大的變革。

該標準被列為"國家信息化示範項目"後,經歷了中國-美國、中國-加拿大、中國-日本、中國-馬來西亞多條國際航線的和國內重慶-上海長江航線、九江-上海危險品航線等應用考驗,並在眾多物流監控企業得到推廣應用。其核心技術獲得中國、美國專利,並在2009年形成了中國國家標準(GB/T23678-2009)。

"標準草案從認識、否定、再認識、逐漸理解、不斷完善。直至集裝箱國際標準正式發布,標準的製定經過一系列曲折而又艱辛的歷程。面對各種困難,包起帆團隊鍥而不合,用中國職工的才智和堅韌,一次又一次地與國際專家們溝通研討,最終將中國的創新成果推向國際,形成國標準。"回憶起該標準的研發過程,包起帆不無欣慰地說,"它是中國職工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在由製造大國向創新強國轉型過程中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的一個縮影。"

把握航運"話語權"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國際標準越來越得到各國的重視,掌握技術標準則成為企業發展最重要的核心要素之一。

目前中國已經是集裝箱港口吞吐量世界第一大國,集裝箱製造量更居全世界產量的90%以上。但迄今以為國際標準由中國人領銜制定的還非常少,在世界航運界,歐美國家長期把持"遊戲規則"的製定權,以至於目前集裝箱國際標準幾乎清一色由歐美國家發起並製定。

標準集裝箱叫20英尺,而不是6公尺,是我國在國際集裝箱航運市場"話語權"缺失的典型表現。這與中國的集裝箱海運量第一大國地位不相匹配。我國打造世界航運強國迫切需要提升"軟實力"。

由中國專家領銜制定的集裝箱RFID貨運標籤系統標準獲得國際認可,上升為國際標準是提升我國航運"軟實力"的重要方面。

其實,國家對物流標準制定的工作一直十分重視。 2009年出台的《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的"主要任務"和"重點工作"都對物流標準研發和製定工作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2011年發布的物流"國九條"也提出"加強物流新技術的自主研發,重點支持貨物跟踪定位、無線射頻識別、物流信息平台、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軟件、移動物流信息服務等關鍵技術攻關" ,"加強物流標準的製定和推廣,促進物流標準的貫徹實施。"集裝箱國際標準的正式頒布,不僅提升我國在國際航運市場的地位和"話語權",而且在我國物流行業標準化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三流企業賣苦力,二流企業賣產品,一流企業賣技術,超一流企業賣標準,標準競爭是把創新成果變為遊戲規則的競爭,中國走向國際標準制定的舞台是大勢所趨。"包起帆說, "在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的過程中,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標準化是把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有效途徑。領銜國際標準的製定不是高不可攀的,中國創新成果與國際標準相符合,才能更好更快地產業化,更好地登上國際舞台。"

(文章引述中國物流企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