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 3 月 16 日

食品行業3.15救贖:安全追溯平台亟待建立,食品監管產業潛力無限

食品安全大如天,這是全民共識。然而,每年的3月15日卻還都是會演變成一場對食品企業的追討大會。對於老百姓對於食品安全的擔憂程度,,一家專為亞洲提供質量控制服務的"亞洲檢測"(AsiaInspection)公司在一份報告上體現的非常真實:2011年中國大陸地區有51%的食品公司在例行檢測時出現不合格現象,有48%的中國民眾對本國自產的食品持"不信任"態度。

48%的消費者投了"不信任票",這個數字或許會刺痛所有食品企業,但這或許就是消費者對於食品安全擔憂的真實寫照。如何扭轉這樣的負面形象,增加消費者對於企業的信任感呢?更務實一些來說,企業應該如何自證清白並幫助消費者正視食品安全問題呢?

眾望所歸,老百姓熱盼食品行業透明化

從蒙牛的"草污染"到現在​​的雙匯"瘦肉精",中國食品安全危險越來越多的出現在自身經營流程控制之外,不論是上游或下游存在潛在問題,均會最終導致企業自身的損害。而企業往往有苦說不說,甚至是說了公眾也不相信,進而導致了企業無法自證清白,想解釋又會讓公眾誤讀為企業推卸責任。尤其是這種無意識下的食品安全危機,往往對於企業的公信力與品牌的損害更強:消費者對信息的誤讀誤解與對企業的不信任感,將持續不斷的發酵,最終體現在實際消費過程中的"用錢來投反對票"。這顯然是企業與消費者都不願意,但又不可避免的"雙輸"結果。

其實,消費者最關注的就是,問題到底出在哪裡?究竟是企業的主觀行為?還是偶發性事件?這些疑問直白的透露出消費者最真實的需求:希望全面而準確地了解真實的產品信息。

重塑信任長城,食品企業行動起來

消費者對於全面掌握產品信息的需求,實際上也是企業自證清白,甚至化危機為轉機的重要契機。

這不僅需要食品企業對自身產品流程環節擁有較強的把控能力,並且還要能夠為用戶提供一個真實而切實有效的全程了解食品製造過程的機會,或是一個公共的信息平台。如伊利集團已應用的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就可以讓消費者通過共同平台了解產品信息,全程掌握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所有流通環節與生產環節的情況。

這一方式不僅讓企業在面對危機時,有了自證清白的可能,甚至為企業爭取到從危機轉為機會的寶貴先機,同時也將進一步增強企業對於生產與流通環節的把控力。中國首家提出"供應鏈執行信息系統"和"雙向追溯系統"理念的愛創總經理謝朝暉表示:"食品追溯系統在全行業的普及,對於所有食品企業都非常重要,尤其是為企業樹立在公眾中的公信力方面,有著較好的作用。"這已經成為中國食品行業的共識:強制實施更嚴格的質量控制措施,如"雙向追溯系統"等平台化建設是提升中國食品生產企業產品質量的第一步。

其實,中國食品企業要想真正提高的質量管理與公信力,就必須需要一個真正健康而良性的發展模式,不論是雙向產品追溯模式的應用,或是共同信息查詢平台的建立,都是企業誠信的根本之道,也是13億中國人共同的願望。

(文章引述中國物流企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