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 7 月 11 日

糧食損失驚人 亟待倉儲升級

如何構築現代糧食倉儲體系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2012年,我國夏糧總產和單產將再創歷史新高,並創造我國糧食生產的"九連增"。

糧食問題一直是國家和各級政府重視的問題,但糧食倉儲物流問題還沒有引起廣泛重視,還存在不少問題和弊端。由於我國糧食儲藏數量大、週期長、地域遼闊,儲藏需求也不同,因此,各地區各部門需要關注儲糧問題,研究深化適應糧食的儲藏技術,採用先進設備,提升我國糧食儲藏水平。

隨著國際糧食安全局勢日趨緊張,糧食儲備倉儲物流等環節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注,並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目前,我國糧食倉儲還存在很多短板,構建現代化糧食倉儲體系,協調有關企業和部門建立糧食現代物流鏈,則是實現我國糧食安全及物流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糧食損失驚人 亟待倉儲升級

有人說,如果石油短缺,你可以少開一天車或者不開車;但同樣的,如果糧食短缺,你卻沒辦法做到少吃飯或者不吃飯,因為糧食需求,是滿足人生存的根本需求。也正因如此,國家才需要通過各種方式,保證糧食供應穩定和供給安全。

但越來越多的因素,正在對糧食供應體系產生影響,一些潛在的隱患也在不經意間侵蝕著我們的糧食安全。

損失之大

2012年又是夏糧豐收年。 6月21日,農業部宣布今年夏糧總產、單產將再創歷史新高,實現"九連增"。這是繼去年夏糧"八連增"之後的又一次超越。

小麥收穫已經過去近一個月,眼下,正是傳統的夏糧收購旺季。據農業部的測產,今年夏糧總產、單產均再創歷史新高,在糧食連續8年增產之後,今年夏糧首戰告捷,為全年糧食穩定增產贏得主動,也給國內國際糧食市場吃了一顆"定心丸"。

然而,在增產之後,卻也不無隱憂。

7月3日,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張天佐表示,由於設施簡陋、方法原始、工藝落後,我國農產品產後損失驚人,糧食損失率超過8%,每年僅糧食損失量就高達500億斤。

這個數字實在是太驚人了。所有人都會問:這一數據是怎樣得出來的?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是什麼?

7月6日,記者致電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其工作人員向本報記者介紹說:"我們經過大量調查,做過一些典型調查和全國的分析,我們現在的糧食,農戶存量這一塊平均損失率較高,我們每年糧食總產量約1萬億斤,我們有一半的糧食(近五千億斤)是由農戶儲存的,產後損失在7%-11%之間,按農戶儲量佔50 %計算,按照損失平均數10%來算,每年損失糧食500億斤。"

該工作人員還表示,"由於糧食產後不能很好的儲存,加上我們的物流設施、流通方式也比較落後,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損失非常嚴重,遠高於發達國家平均損失率。"

中國糧油學會糧食物流分會常務副會長、河北柏糧集團董事長尚金鎖表示,對於這麼大的一個損失數據,引起了他本人的關注。但他提到,"目前國有儲備糧庫的損失控制率很高,損失率不到1‰。"

尚金鎖對記者說,"目前,國家儲備和省級儲備做的比較好,市縣級的已經在逐步完善。我國每年糧食總產量1萬億斤,損失500億斤佔了近5%。 "他對此表示有些疑問。但他同時表示,如果上述數字存在,極有可能是從糧食產後收儲、加工到銷售整個環節的損失量。

國家糧食局流通與科技發展司司長何毅此前曾公開表示,導致我國糧食產後損失較大的因素:第一,農戶儲糧損失大。我國農戶儲糧數量巨大,基本50%以上的糧食儲存在農戶手中,但是全國農戶儲糧損失率平均為8%左右,每年損失糧食約0.2億噸。第二,糧食收納庫由於部分倉房年久失修,儲糧條件較差,造成在儲存環節糧食損失率達到5%左右。第三,糧食運輸過程的損失浪費較高。我國每年跨省糧食流通量超過1億噸,由於糧食物流方式還比較落後,造成糧食損耗嚴重。糧食消費環節浪費嚴重。此外,糧食加工環節也存在著糧食資源浪費。

倉儲之憂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市場分析師張劍波指出,"儲備糧的損耗一般分為正常損耗和非正常損耗。正常損耗一般是由水分雜質減量帶來的。非正常損耗一般是管理不當導致的,比如在糧食出入庫時有可能存在由於管理不到位導致的虛增、虛減出入庫數量,甚至空白入庫、偷盜出庫;計量設備準確度導致的出入庫數量不實;倉儲設施陳舊落後及管理不力導致的鼠、蟲、黴害狀況等等。"

而非正常損耗佔了相當大一部分。張劍波指出,目前還存在有相當一部分糧倉庫設施設備陳舊、年久失修,加上糧庫管理不當,就會導致糧食品質下降而難以銷售,最後甚至可能變成陳化糧不能食用。

商丘市糧食倉儲設備有限公司趙經理也向記者透露,除了個別配套設施完備的國儲庫,各地方糧庫的倉儲設施均十分簡陋。現在全國還有很多沒有改造的老倉,不少糧食企業(也有如一些地方的糧管所)的設備使用了多年,早已落伍還在繼續使用,造成損失也是非常可觀的。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糧食倉儲、運輸等方面的投入。自從2006年起,中央財政每年安排補助資金,用於引導和扶持主產區執行中央政策性糧食收儲任務庫點的倉房維修改造,初步建立糧食倉房維修改造的長效機制。

張劍波指出,"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具體負責中央儲備糧的經營管理,並對中央儲備糧的數量、質量和儲存安全負責。具體執行收儲任務時,由中儲糧委託其直屬庫、中糧集團和中國華糧等國有企業及地方國有企業的糧庫進行收儲。國家財政對收儲資金給予貸款利息補貼,對倉庫管理費用也會給予補貼。保管費用補貼:目前中央、省、市、縣級儲備糧保管費用補貼為原糧0.08 元/公斤/年。輪換費用補貼:目前輪換費用補貼標準因品種、年度、地區、儲備糧級次不同而不同。"

但許多國有糧食企業的員工們仍沿用計劃經濟觀念,依賴國家扶持,用行政管理替代經濟管理,缺乏防風險意識,更缺乏現代物流技術素質,沒有從自身出發去提升糧食安全技術水平的意識。

國家農產品現代物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國利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糧食倉儲庫的層次與水平較發達國家比都非常低。為保證糧食生產和收儲需要,解決主產區倉儲能力不足問題,中央財政每年都會由財政資金支持用於建設和修繕直屬糧食儲備庫,以及用一部分資金來提高現有倉儲庫的檔次。"

然而,中央財政的資金支持遠遠不能夠解決全部的糧食倉儲問題。目前,我國實行的是中央儲備、地方儲備和農戶自儲三級糧食儲備製度。除了國家儲備庫有相應的固定資金來完善設施和管理之外,有相當大一部分地方糧食倉儲庫,以及還游離在農戶與小規模倉儲庫之間的中小型糧商,而他們都不可能有穩定的提升倉儲水平的資金來源。目前,投入不足是製約我國糧食儲運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要解決在糧食倉儲損失率高的問題,需要不斷擴大儲備規模,但同時一些糧食企業和地方政府又面臨著巨大的資金壓力。

扭轉之難

除了資金不足導致的糧食倉儲不足之外,當前土地、稅費等優惠政策較少,財政資金投入不足,影響了社會投入的積極性,導致糧食物流倉儲設施建設進展較慢。

今年2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對外發布《關於物流企業大宗商品倉儲設施用地城鎮土地使用稅政策的通知》,提出倉儲設施佔地面積在6000平方米以上的,且儲存糧食、棉花、油料、糖料、蔬菜、水果等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的用地可享受減稅。

而據記者了解,由於大型倉儲基地和設施投資巨大,而且收益期長,目前擁有大型糧食儲藏基地及相關儲庫設施的多為國有大中型企業。但由於糧食收儲季節性較強,一次收穫,一年或多年儲藏,每年到了糧食集中入庫和發運的時候,會出倉儲設備及設施不夠用的情況,然而,在輪轉出庫之後又會出現倉庫閒置以及不少企業投巨資上馬的糧食物流設施設備被閒置等問題,資源不能合理有效配置。而一些中小糧商,在收儲季節由於沒有固定的儲備庫,往往是租庫,或者是採用露天存儲,加蓋苫布等方式的儲藏手段。以及還有相當大一部分,倉儲庫沒有任何溫控手段,可能造成損失的隱患一直存在於全國各地糧食主產區。

"從商品性質來看,糧食是有生命的,對環境的要求較高,對溫度、濕度敏感,因此,糧食中間儲藏、流通、搬倒環節繁多,存儲、運輸設施不配套等問題都​​可能造成巨大損失。"中國華糧物流集團北良有限公司港務處處長劉偉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這樣說,"對於糧食的損耗,公司力求控製到最低標準,按有關要求糧食在中轉中損耗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因此在散糧轉運過程中採用全封閉系統,並對相應的設備進行改造,減少設備對糧食的破損。同時,對糧食儲存採用控溫、控濕等技術,力求從整個貯藏轉運環節降低損耗。"

但是劉偉也表示,目前國有糧食倉庫儲藏及中轉過程的損耗率規定不得超過2‰。 "要做到這一標準,還是比較困難的。因為糧食有水分的損耗,運輸以及糧食自身所帶的粉塵等,在港口裝卸運輸過程中, 雖然貨物封艙交接,原貨原轉,但是作為大宗商品的糧食來說,它的特殊性就造成了其水分會揮發,粉塵的擴散,這些都可能造成分量減少,而被計入運輸過程中的損耗,因此,有一部分損失還是難以避免的。 "

除了一些環節可以控制損耗,還有一些區位因素造成糧食儲運過程損耗控制難。王國利表示,在糧食的儲存地域上,南北方會有差異,南方濕度大,儲藏難度大;而且對於不同品類的糧食儲備也有不同。他指出,目前儲備糧幾個種類:原糧、商品糧、成品糧對於儲備也有不同的要求。比如成品糧儲備難度大,因為這部分糧食是為應急儲備,可以隨時供應農貿市場和商超的,但這部分糧食是已加工好作為待售商品,有保質期限。過了保質期就不能食用了,會被算在損耗之內。

儲糧損耗是目前困擾多數糧食承儲企業的難點問題。他建議,國家應針對各地區氣候的差異性,在糧庫建設上製訂更為細緻的地方標準,在糧食存儲措施和應用材料上具體明確。

與此同時,在各地的糧庫管理上需要加強努力。

(文章引述中國物流企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