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 7 月 23 日

供應鏈金融生態環境亟待優化

近年來,供應鏈金融作為一個金融創新業務在我國得到快速發展,已經成為商業銀行和物流供應鏈企業拓展業務空間、增強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模式。

    
儘管如此,目前供應鏈金融的發展還不盡如人意。在前不久舉辦的“廈門大學第五屆海峽物流論壇——供應鏈金融”論壇上,廈門大學MBA供應鏈管理俱樂部秘書長施雲關於“冷熱並存”的概括,形象、客觀地描繪出當前我國供應鏈金融的發展現狀。

施雲認為,供應鏈金融作為一種新興的金融服務模式,一方面很“熱”,被國內銀行業、供應鏈業界的同仁們競相追捧;但另一方面又很“冷”,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眾多需要資金也適合運作供應鏈金融的中小企業無法享受到它所能帶來的好處。

如此境況,原因何在?更多的業內人士認為,關鍵因素在於我國還沒有完全形成一個適合供應鏈金融生存發展的良好的生態環境,優化供應鏈金融生態環境刻不容緩。

問題凸顯

    
所謂“金融生態”的概念,是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2004 年最早提出的。其背景是討論中國金融風險成因與防範,並指出完善中國的法律制度等改進金融生態環境的途徑來促進整個金融系統的改革和發展,由此系統地引入了對金融生態環境的一系列研究。

而早在2009年,在金融危機席捲全球之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也撰文提出要“發展供應鏈金融改善金融生態環境”。文章指出,發展供應鏈金融,需要營造一個良好的供應鏈金融生態環境。如果我們能夠抓緊改善這一生態環境,推動供應鏈金融在國內有一個較快的發展,那麼,該業務在幫助我們渡過經濟難關、實現經濟發展模式轉型方面一定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由此可見,一個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對於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有多麼重要。

然而,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由於法制環境、技術環境、金融監管、誠信體系建設等諸多方面的環境弊端,限制了供應鏈金融的深入發展。

供應鏈金融業務主要是資產支持型信貸業務,如動產質押、倉單質押等,因此,有關信貸人權利的法律保護,尤其是涉及動產擔保物權的法律保護,將直接影響金融機構開展此類業務的安全性。但是,在我國,有關信貸人權利的法律規定分散在若干部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以及相​​應的司法解釋中,如《刑法》、《擔保法》、《企業動產抵押物登記管理辦法》等,涉及面廣,內容模糊,可操作性差。

儘管新頒布的《物權法》在動產擔保制度方面實現了很多突破,但是由於法律可操作性和執行力的問題,動產擔保物權在供應鏈金融業務實踐中仍存在種種不確定性。比如,目前很多工商局並不接受浮動抵押的登記或仍要求對浮動抵押項下的動產做具體描述。此外,在同一批動產上分別設定浮動抵押和質押,究竟哪個擁有優先權,在相關法律中找不到明確的解釋。

對此,深圳市怡亞通供應鏈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楊尚農對記者表示,在供應鏈金融方面,我國的法治、政策環境是相對滯後的,在國外比較普遍適用的,在國內則行不通。如國內法律不允許擔保物權人自力實現動產擔保物權,即以私力扣押和變賣擔保物。 “但在實際服務過程中,貨進錢出,錢進貨出,實質上涉及到買賣,這樣在貨物所有權的問題上往往存在一些潛在的風險。”[NewPage]

在技​​術環境方面,國內供應鏈金融鏈條上,企業、物流、金融間多節點數據互聯,交易及融資操作流程化、線上化,有著強烈的技術需求。然而,由於國內企業、物流、銀行技術應用水平的不一致,造成目前並沒有實現供應鏈金融所要求的信息流共享,物流、資金流與商流的對接,呈現為不同性質企業各自獨立發展的技術孤島現象。

“從整個行業來看,目前還沒有一個真真正正的供應鏈金融大的平台出來,很多都是個體的概念、個體的需求,只有個體企業在做,所以並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供應鏈金融。” 漢森世紀供應鏈管理諮詢公司副總經理黃剛對記者說。

當然,還有金融監管方面的問題。目前,金融機構普遍缺乏評價供應鏈中中小企業貸款風險的機制。近年來,中國的銀行監管部門也由原來的合規監管轉向了風險監管,金融監管的理念和實踐都有了一定的改變。供應鏈金融作為金融創新的一種,在風險控制理念、客戶群導向、盈利模式及擔保資產選擇等方面與傳統業務大相徑庭,這對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的監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另外,誠信體系建設也亟需完善。在整個供應鏈金融體系中,物流企業往往發揮著監管作用,其是否誠信對於整個供應鏈的發展來說至關重要。然而目前來看,國家物流和信用方面的政策法規尚不健全,行業信用體系建設剛起步,多數企業小、多、散、弱,定價標準混亂,同時存在地區性的惡性競爭局面,物流企業誠信狀況堪憂。

“供應鏈金融倉單質押這塊,五年前在國內就已經開始推動,但為什麼一直推動不起來?就是因為物流行業誠信度本來就很低,存在很大的風險在裡面。所以,不管是銀行還是投行,大多對供應鏈金融抱謹慎態度,都是關注的多,但試水的少。”黃剛分析道。

改善環境

供應鏈金融發展的實踐證明,供應鏈金融生態環境將直接關係到供應鏈金融風險的大小、供應鏈金融安全程度的高低。那麼,該如何來完善、優化我國供應鏈金融發展的生態環境?

記者認為,需要更多發力的還是政府部門。

一方面,政府應該不斷完善與供應鏈融資模式和融資產品相適應的法律法規及政策措施。政府有必要、有責任通過立法來規範供應鏈融資的行為,減少供應鏈中各企業的法律風險。完善貸款擔保的法律和製度框架,可進一步擴大抵押動產的範圍;加強對債權人的保護,建立起統一的財產抵押登記體系;同時建立高效的破產製度,使債權人能夠低成本地實現擔保利益。

同時,應該設立專門的政府部門和政策性金融機構來支持中小企業供應鏈融資,為缺乏資金但有市場、有前途的供應鏈中小企業提供資金幫助。建立健全中小企業供應鏈融資信用擔保體系,以此來鞏固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的經營穩定性。

另一方面,政府還應當加大對產業的研究,完善結構授信安排等金融技術。在堅持市場化原則的基礎上,政府需要在供應鏈金融生態系統中扮演好服務者的角色。政府要加大對產業的研究,了解不同的客戶需求和產業特徵,按照一定的標準,確定具有市場的行業和有發展潛力的鏈內中小企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與安排,使資源盡量合理配置,為供應鏈內企業提供良好的外部融資環境及融資服務。

“現在一個比較有趣的情況是,制定政策的部門、管這件事情的人,往往對相關的業務並不擅長。所以我們做起來也並不那麼容易。現在符合國家規定的我們去做,但有些還未列入國家規定的我們也在做。比如一些供應鏈企業貸款授信等增值服務。我們希望國家能夠真正去了解、懂得供應鏈金融這項高端服務產業,進而出台更多切實利好的政策,幫企業出招,助企業發展。”楊尚農說。

當然,作為供應鏈金融鏈條上的一個重要環節,物流企業自身也應該強化服務,提高效率和效益,發揮好監管作用。

深圳市旗豐供應鏈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特別助理李慶榮認為,作為中小物流企業,更應應當修煉好內功,把自己的實力做強,為銀行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做好充足的準備。只有鏈條上的各個環節、各個載體一同用力,供應鏈金融的業務才能真正落實好、發展好。

楊尚農也對此向記者表示,“很多物流企業說自己是供應鏈企業,其實不完全是。供應鏈企業一定要從整個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裡找到增值點。本來沒有增值,在供應鏈體系內,還要分一部分錢給自己,這是不行的。所以希望更多的物流企業,能夠不斷強化自身服務水平,在整個供應鏈體系中找到增值環節。我們的願望是共同掙到更多的錢,而不是把別人的錢分掉。”

(文章引述中國物流企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