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 8 月 20日

极端天气给城市交通和物流带来哪些反思?

入夏以來,全國許多地方遭受到暴雨等惡劣天氣的侵襲。暴雨所到之處,許多城市交通運輸幾乎陷入癱瘓。極端惡劣天氣,暴露出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的問題和城市應急管理能力的不足,也使城市交通和物流應急體系建設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完善城市應急交通和物流體系已經刻不容緩。

特大暴雨擊中城市應急管理“軟肋”

北京7.21特大暴雨,除了暴露出排水系統等城市“硬件“方面的問題外,管理僵化、應急處置不力等“軟件”建設上的缺陷,也遭到市民和網友的詬病。暴雨過後,7月23日,新華社的報導中稱:“作為一個現代化大都市,北京一次降雨,37人死亡,城市多個區域交通陷入癱瘓,暴露出城市應急管理能力、防汛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

災​​害是檢驗城市安全的評估師。北京特大暴雨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城市應急管理上存在的諸多問題。一是暴雨預警傳播途徑單一,預警不能深入人心;二是大型活動沒有臨時取消;三是暴雨中公交、地鐵的運營能力明顯不夠;四是長安街、二環路等城區主幹道及京港澳高速沒有及時限行或關閉,大雨滂沱,首都機場高速收費如故,使交通更加擁堵;五是報警電話不暢通;六是機場和航空公司在有預判的前提下沒有通知乘客,也沒有動用公共交通工具運載疏散旅客,電視等媒體也沒有做出相應的反應。另外,還有網友批評政府組織救援不力,信息不夠透明公開。

預警系統沒有有效發生作用,是造成災害的原因之一。大雨將至前,北京氣象部門將雨情的預警指數升級為橙色預警時,大多數市民並不知道什麼是橙色預警,民眾對極端天氣危險性的認識和預估明顯與政府脫節。橙色預警為最高級別的預警,可當此時,北京國安的足球比賽依然在進行,大量的市民依然在四處活動。北京民眾對暴雨破壞力的認識明顯不足。

在電影或電視劇中,每當防空警報響起,人們便爭先恐後的擁向“防空洞”,以規避被炸的風險。這就是一種風險意識,生活於現代大都市的市民在接到暴雨、颱風、地震等自然災害的預報或預警時,也應做出類似的積極反應。一方面,應該強化防災等方面的宣傳教育,開展防災演練;另一方面,政府應該制定相關的法律、採取硬性措施去落實,以保障人的安全。

緊急應對不力、管理僵化,是災害發生的重要原因。暴雨發生後,城市管理者應該充分考慮到交通癱瘓的可能性,及時啟動緊急應對系統,有效調度城市公交、大巴和軌道交通系統,方便路上的市民儘早抵達目的地;相關路段的收費站也應有一套針對極端天氣的應急預案。北京暴雨當日,當北京市市民自發組織車隊疏散首都機場的滯留人群時,機場高速公路收費站依然兢兢業業對愛心車隊收費,導致暴雨中車隊排起長龍,水沒車輪。不僅如此,在機場也沒有廣播等手段來協助疏導滯留人群。這些都是管理僵化的表現,暴露了預警不到位和應急措施缺乏靈活性。

北京特大暴雨,擊中了城市應急管理的“軟肋”。網友們“首都看海”的調侃,是一種無奈,更是一種期盼——期盼成熟的城市應急管理體系和及時有效的應急救援。隨著汽車社會的到來,從長遠的角度考慮如何解決隱患,如何保證交通暢通,以最大限度的減少損失,是擺在城市管理者面前一個嚴峻而亟待解決的課題。北京如此,其他城市也是。

城市應急物流體系建設“很緊急”

從北京和天津等地的特大暴雨,再到“海葵”颶風帶來的暴雨,都給城市交通運輸帶來相當大的危害,不僅讓一部分正在暴雨中行駛的物流車輛受阻甚至被淹,而且使部分地區物流陷入斷鍊。

暴雨暴露出問題,暴雨卻“衝”不走問題。就目前來講,我國城市交通運輸的應急體系還比較脆弱,尤其是應急物流體系更顯“單薄”。有業內人士表示,國家應急物流體係是有的,但應急物流是涉及到方方面面,單純依靠物流企業或其他單一的部門是無法進行的。應急物流還需要調集社會多方力量參與,如航空、鐵路、公路、通訊、搶險隊等,才能發揮應急物流的重要作用。

在極端天氣、災害性天氣頻繁發生的情況下,應急物流體系建設顯得“很迫切”、“很緊急”。無論是從企業自身利益出發,還是從履行社會責任角度,運輸物流企業都要成為應急物流體系建設的積極參與者,不僅要“出力”,更要“獻策”。 “經歷風雨見彩虹”,物流企業最有發言權。把自己經歷過的、預見到的,及時梳理,充分錶達。當然,應急物流體系建設要“急”中生智,要凝聚大智慧,摒棄部門利益、行業利益,以維護公眾的大利益。

智慧給力,形成共識。有專家認為,加快應急物流體系建設,應遵循這樣一個基本思路:應急物流體系建設要以應急物資保障目標為核心,系統組織符合應急物流特點的物資採購、運輸、儲備、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分撥、​​配送、回收以及信息處理等各項活動。建立健全應急物資供應體系、應急物流運作體系、應急物流組織體系、應急物流基礎性支撐體系、應急物流法律法規政策體系。還有專家表示,成立應急物流指揮中心,可以通過網絡連接,根據災情,靈活抽調各加盟物流中心組成一個保障體系,從而有序地降低暴雨及其他災害所帶來的交通不暢等影響。

暴雨等惡劣天氣“淋濕”了現有的應急物流體系,亟待拿出來“曬一曬”,讓公眾的智慧“蒸發掉”其中的水分,用公眾的智慧來重構更健全完善的、更科學合理的體系。天有不測風雲,我有應急體系。唯如此,才不至於暴雨來臨時手忙腳亂,才能做到臨危不亂。

運輸物流企業應做好應急預案

北京“7.21”特大暴雨,沖刷出我國城市交通建設的諸多弊端,有待我們進一步地去完善。當然,完善城市排水體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過程。再者,不單單有惡劣的天氣對物流造成影響,還有其他各類重大突發性公共事件影響著物流的效率。因此,運輸物流企業提高應急能力,先做到未雨綢繆、獨善其身,很有必要。

自然災害下,更加彰顯出物流企業的社會責任。當然,如果企業以外界“不可抵抗的因素”為由,降低物流效率,或者停止物流運輸,客戶也難追責。但是,這樣做不但有損物流企業的聲譽,況且有時物流肩負的責任不僅僅是私人的商品也是急救物資。因此,物流企業還是應當增強社會責任感,盡可能地完成物流任務。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只有平時建立完善的應急物流體系和充足的運力保障,才能保證非常時期的優異表現。在筆者看來,物流企業應從三個方面提高應急能力。

首先,構建信息的收集管理髮布平台。信息流無疑是應急物流和救災援助的一個瓶頸。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現代化的物流就要講究“物流未動,信息先明”,特別是在類似的大霧、暴雨、冰雹、地震等惡劣天氣下,大到先探明各地的天氣狀況,每條所經高速、國道、省道的損壞程度,小到所經城市的每條街道的狀況,每一項工作都應做得細膩。比如這次北京暴雨,在這樣的惡劣條件下,如果物流企業能掌握好詳細境況,無疑會提高物流效率,而且也有助於物流第一線的工作人員完成物流任務的自信心。當然,在信息發布和傳遞方面,政府也應當致力於建立應急物流信息共享和發布平台。

其次,各類各樣的應急救生設備要完善。惡劣天氣或者發生火災等的情況下,如何確保客戶的商品不受損失或減少損失,這也是物流企業一個不應忽視的話題。做好這個工作,物流企業要從倉庫儲存和配送環節入手。以北京“7·21”暴雨為例,恐怕諸多的物流企業做得不夠周全。而且,在貨物配送環節,運輸車輛上也要配齊各種應急的救生設備,降低配送人員的危害。

最後,物流應急人員的培養。在物流人才方面,專業的應急物流人員更是缺乏。無論是“5·12”特大地震,還是北京“7·21”暴雨,都將這個問題暴露無疑。許多物流企業的管理人員素質低,沒有專業的救急知識和素質,導致物流效率低下,組織困難,應急物流通道不暢,物資管理手段落後,缺乏​​專業物流管理知識與經驗,給物流企業的效率提升和應急水平的提高帶來了為人障礙。因此,物流企業要注重物流應急人員的培養,使他們能在緊急情況下,能科學而理智地應對。

(文章引述中國物流企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