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 11 月 12 日

"中國製造"如何從供應鏈上應對貿易保護主義?

隨著歐美等發達國家及超級經濟體經濟的持續低迷,"中國製造"也越來越多地成為"替罪羊",被貿易保護的大棒敲打。中國光伏、電信設備等領域的企業紛紛遭受歐美髮達國家,乃至印度、越南等發展中國家的貿易保護政策的打擊。中國製造企業如何調整海外供應鏈佈局?如何最大程度降低供應鏈風險?

 跨國公司在製造環節所獲得的成本優勢足以抵消相關全球運輸和物流成本,且仍然有利可圖。我國製造業企業構建海外供應鏈離不開當地合作夥伴的支持和幫助。這很可能是決定成敗的最重要的因素。

"走出去"不等於就能"出去走"

 我國製造業海外擴張與國內市場佈局一樣,同樣面臨產品的市場定位、工廠選址、供應商選擇、渠道構建、品牌管理、物流體系支撐、勞動力供應、法律法規環境、以及當地文化習俗等問題。企業構建和運營其供應鏈體系必須前瞻性和戰略性的考慮統籌解決方案,只是所面臨的經濟和社會場景可能不同,文化和法制環境可能迥異。這將是我國製造業海外擴張可能面臨的最大挑戰。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公司在全球尋找成本窪地,將可以吸收全球化溢價的加工製造活動外包給一些低成本國家,不管是原材料本土採購還是"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由於產品的製造按照跨國公司的設計和標準,產品的消費又多在發達國家市場,因此構造了所謂的全球供應鏈——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運輸商、客戶、消費者等全球分佈,原料全球運輸、服務全球採購、產品全球營銷、資本全球流動、公司全球管理。

 從物流的觀點來看,這種全球供應鏈得以有效運營主要取決一項技術經濟權衡,即雖然產品的製造地遠離消費地,要產生不太經濟的長距離甚至是超長距離的原材料和產成品運輸成本,但由於產品的製造成本足夠低,即勞動力和原材料獲得成本足夠低,且由於跨國公司控制了諸如設計、渠道和品牌等供應鏈的高溢價環節。因此,跨國公司在製造環節所獲得的成本優勢足以抵消相關全球運輸和物流成本,且仍然有利可圖。

 從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來看,跨國公司全球供應鏈運營的技術經濟權衡中還有一項巨大的隱含成本溢價,那就是利用低成本國家急於謀求經濟增長擺脫貧困、忽視甚至犧牲生存環境的可持續性,且相關勞工保護、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不健全的劣勢,通過製造外包把產品製造過程中的自然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污染成本都留在了所謂"低成本"國家,實際構成了對發展中國家寶貴環境資源的合法性掠奪。

 但是,經濟全球化也必然帶動新興經濟體國家的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相對提高,進而導致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的逐步上升,以及對環境可持續問題的重視。發達經濟體國家受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的重創,至今經濟復甦緩慢且仍然充滿不確定性,導致跨國公司全球供應鏈掌控能力削弱,並對其全球供應鏈佈局和運營產生影響。當低成本國家的產品製造成本上升到不能覆蓋原材料和產成品全球運輸和物流成本的時候,這些全球化大公司就會考慮尋找新的成本窪地,比如東南亞地區,進行全球供應鏈佈局的重新調整。我們正在遭遇的就是海外訂單縮減和全球化產業轉移。

 我國製造業海外擴張也是這一波全球化產業轉移的一部分。但在發達國家市場佈局和在其他發展中國家市場佈局會有很大不同。在發達國​​家市場擴張主要是為了獲得技術、資本和品牌能力,佔領高端市場。在發展中國家市場擴張則主要是為了獲得資源和能源,以及低成本溢價,佔領中低端市場。

顯然,在這兩種市場上企業供應鏈構造將面臨不同的條件和要求,比如,法制環境和文化背景不一樣、產業體系和配套服務能力不一樣等。但顯而易見的是,我國製造業企業構建海外供應鏈離不開當地合作夥伴的支持和幫助。這很可能是決定成敗的最重要的因素。

 不管怎麼說,中國製造業在海外市場的擴張以及相應供應鏈的構建,離不開對上述諸要素的技術經濟綜合考量。換句話說,中國企業海外供應鏈的構建和運營,遠比海外投資建廠或實施海外併購要復雜得多。想來那些已經"走出去"或計劃"走出去"的製造業企業已經準備好了構建和運營海外供應鏈的解決方案。

 倘若企業具備了一定的競爭實力,並且擁有了完善的產業鏈結構,迎合當地的發展狀況,與當地企業建立同盟戰略,將是中國製造企業立足​​於海外市場的關鍵。

 "中國製造"要在海外逆境中成長

 華為公司,作為世界第二大電信與互聯網設備製造商,無論是從運營規模來看,還是從技術研發來講,都具有一定的雄厚資金與競爭實力。但是,華為打入美國市場,卻屢次受到阻礙,尤其是近日,因通信安全問題而引發出的矛盾愈加激化,這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

 事實上,華為在美受阻,不只是中國製造企業在海外擴張中的一個特例。早前,就有部分企業將自身的業務領域擴大到國際市場中,但是,發展的道路上充滿了荊棘,最終,均以受到"威脅"與"限制"而放棄了海外擴張的計劃。

 現如今,華為在美受阻已成為全社會最為關心的話題。然而,如何立足於國際市場,將成為所有中國製造企業不得不思考的一大問題。

 作為製造企業來說,提高自身產品的競爭力,是踏向海外市場的第一步。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如今,製造行業的生產技術水平越來越先進,而由產品創新所引發出的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因此,當中國製造企業實施海外擴張計劃時,首先應該注重產品的科技含量,加強產品的創新理念;通過研發與創新,擴大自身產品的優勢,進而可以提高在海外市場中的競爭力。

 其次,調整產業佈局、加強信息化建設,是中國製造企業實現海外擴張戰略的基礎。在復雜的國際市場中,所遇到的競爭對手也會更多、更加強大。因此,中國製造企業要想實現在海外市場中的發展戰略,就必須要加強自身的產業鏈結構,只有通過完善的信息化結構,優化自身的產業佈局,實現"低成本、高運作"的經營體系,才是中國製造企業博弈國際市場的基本條件。

 倘若企業具備了一定的競爭實力,並且擁有了完善的產業鏈結構,迎合當地的發展狀況,與當地企業建立同盟戰略,將是中國製造企業立足​​於海外市場的關鍵。

 由於地域文化的差異,中國製造企業在海外市場擴張時,首先應該了解當地的市場背景、掌握市場的供需變化,根據當地特色,結合自身產品的優勢,適當地調整營銷策略。其次,企業在採購、生產、銷售等環節上,應該爭取與當地企業進行合作發展,只有通過與當地企業的友好聯盟關係,才能掌握更多的市場消息、了解市場的發展趨向。通過聯盟的運營模式,進而可以實現企業在外海市場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通常,中國製造企業在走向國際化道路時,往往是孤軍奮戰、勢單力薄。然而,無論企業的資金實力多麼雄厚、技術能力多麼強大、運營規模多麼龐大,在面對如此復雜多變的國際市場時,都會顯得力不從心、身軀渺小。倘若國家能夠出台一些減免、優惠的福利政策,相信,通過政府的扶持協助,必定能夠減輕​​中國製造企業進軍海外市場的壓力與負擔,同時還能夠增強企業的擴張氣勢,增加企業的擴張信心。

 只有實現了中國製造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崛起,才能使中國走向世界、提高國際地位。

(文章引述中國物流企業網)